今年夏季,我院迎来了数名身份不一样的新同事,他们来自不同专业,既有北京大学的本科在读生,也有准备前往香港科技大学读研的毕业生,通过市委组织部牵头开展的“十校百人”实习计划,高校推荐等人才输送渠道来到我院,踌躇满志地开启了青春新篇章。
我院办公环境优美
“来了就是建科人”
实习开展伊始,我院院长张彤炜在实习生动员会上明确表达了我院极具包容性、可造性的人才培育方针。他表示,我院将依托业务骨干“传帮带”、内部“练功平台”等先进做法,多措并举助力实习生在我院有限的实习期内获得多维度的显著提升。希望实习生坚守初心、主动作为,有效利用我院提供的平台资源、人才资源,不能只当“打杂者”、“跑腿者”,而要成为“参与者”、“执行者”,提炼、总结自身所学所闻,在实习结束时能够展示相关学习成果。
动员会现场
今年以来,我院积极牵头负责东莞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摸底调研工作,工作成效得到市住建部门的高度肯定。在了解到实习生有石龙本地人后,我院结合调研工作需求,以“党员带团员”、“干部带职工”帮扶机制为载体,安排党员干部、业务骨干、实习生组成调研组,在8月4日-10日深入石龙中山东社区开展调研工作。
在我院有力指导下,实习生团队深入社区大街小巷,与当地居民“零距离”沟通,收集、记录居民对社区发展现状的看法、未来发展规划的需求等重要信息,共完成问卷500余份。
实地调研图片
“学道容易悟道难,不下功夫总是闲”
在调研过程中,我院一直引导、鼓励实习生牢牢把握来之不易的实地调研机会,了解、思考如何有效运用数据建模、科学分析等技术手段,探索、发现每一位居民、每一份问卷背后隐藏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,形成符合当地实际情况、居民迫切需求的调研总结,为提高居民幸福指数,增强社会凝聚力,促进社区和谐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青春贡献。
其中,实习生黄湛升在调研日志中写道:“老旧小区改造和旧城改造工程不只是建筑的更新、物质的再造,而是人居环境的活化与发展,并最终指向具体的人日常生活的改善。人始终是旧城更新计划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、最积极的推动作用与最核心的评价主体。人的需求、意见和体验必须贯彻到旧城改造工程,乃至所有的发展建设项目中,包括前期调研、立项研究、实施建设、监督审查和评价反馈的全过程。”
实地调研图片
8月11日,实习生团队对调研期间遇到的问题、获得的收获进行逐一汇报,调研组对其在调研过程中展现出不怕苦、不怕累的精神面貌表示赞扬并对相关问题提出改进意见。
调研工作汇报会现场
8月16日,在调研组的协助下,实习生黄湛升、杜鸿熹结合自身所学专业、实地调研经历,分别作题为“中山东社区旧城改造对居民潜在影响的调查”和“植物对校园建筑声光热等物理层面的可能性影响效果”的专题研究。
专题研究汇报会现场
黄湛升作为石龙本地人,对石龙中山东社区有着深厚的感情,他以已收集的500多份问卷为基础,对问卷的36个指标进行数据量化,通过数学模型分析,反馈问题症结,科学提出解决办法,并在论证过程中融入自己作为本地居民的所感所悟,针对社区居民的改造需求、意愿等形成贴合实际情况、具有参考意义的初步论证成果。
实习生黄湛升汇报
杜鸿熹在调研期间注重分析建筑与人的关系、收集建筑物本体数据等工作,运用自身园林专业所学的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,并以多类数据分析软件为载体,对建筑朝向、温湿度、风速、风向等要素进行了深入分析,创新提出了绿化种植的新思路、新做法。
实习生杜鸿熹汇报
部分模型
调研组对2位实习生的报告内容提出了专业性强、针对性强的修改意见。其中,我院绿色建筑技术中心陈宇震主任强调,科学研究必须与人文科学相结合,要带着全局发展的目光进行研究,确保科研成果逻辑严密,实用性强,能真正落地。
我院绿色建筑技术中心陈宇震主任进行专业点评
“来了就是建科人”,绝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。我院为实习生“量身定制”培育方案,不设门槛,不搞分类,无私分享我院拥有的科研、人才、制度优势,引导、支持其结合所学专业开展相关研究,推动其学有所得,学有所获,学有所长。
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。我院始终坚持党建引领,确保人才培育战略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、价值取向、目标导向,通过统筹整合科研先进成果、高层次人才集聚、多样化交流平台等优势资源,为每一位员工提供针对性强、发展前景明朗的成长体系,着力培育一支理想信念坚定、专业本领过硬的高质量人才队伍,为我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。